English

不忍再看那一眼看你那挂满泪水的脸

2000-08-26 来源:生活时报 本报驻开罗记者 于毅 我有话说

“一定要节哀,一定要坚强。为了孩子,你要面对这个令人难以接受的现实”。24日上午9时30分,新华社开罗分社首席记者王亚东等人缓缓走向停在楼旁准备开往机场的白色面包车。我低垂着头,不敢直视他们那挂满泪水的脸庞……

另一位失去亲人的中东总分社报房工作人员李来清,他马上就要乘车去机场赴巴林见自己的妻子了,但她却不是探亲来时那个活脱脱的她了,这怎能不令他悲痛欲绝?

我轻轻敲打着车窗的玻璃,用目光向坐在车内的中东总分社记者包尔文示意,因为我不知道用什么话语来慰藉他那颗破碎的心。他看懂了,微微点头,然后又低下了头。

载着中东总分社领导和三位遇难者家属的面包车开动了,送行的人都流着泪。我想,这几位丧失亲人的泪会流得很长很长,从开罗流到巴林,也许还会长时间流下去,因为他们失去的是这个世界上他们最亲最亲的人。

今年暑期是我到开罗6年来所见到中东总分社来人最多和最热闹的一个暑期。30多名工作人员,加上20多名来探亲团聚的,整个“新华楼”充满了喜气和欢乐。我记得很清楚,8月5日晚9点多钟我轻轻按下了王亚东宿舍的门铃,开门的是亚东上高中的女儿。她很有礼貌地把我让进屋。听我说我女儿去年已上大学了,她孩子气地问:“那我该叫你伯伯还是叔叔呢?”她同妈妈几乎是同一天到开罗,坐的是土耳其航空公司的飞机,与妈妈不是一个航班。否则,结果会是……为了不让她知道这个不幸的消息,中东总分社已把中央4频道和网站都关了。真不知她将来知道后能不能经住这样无情的打击。

他们夫妇从里屋出来后,亚东把夫人向我作了介绍。我这是第一次见到张淑珍。以前听新华社的人讲,张是新华社摄影部党支部书记。她十分好客,一会儿送上冷饮,一会拿来冰镇啤酒,一会切广柑,一会又要切西瓜,忙个不停。亚东是中东总分社有名的老实人和好人,我们经常一起参加开罗一些记者招待会,采访完后也常在一起共同写稿,有时也在一起瞎侃。由于亚东脾气好,我们这些老记们常同他开玩笑,我还曾鼓动老记们给他出本“笑话集”。亚东对夫人、孩子非常好。我对张淑珍说,亚东属于世界上那种对夫人、孩子最好的人。张得意地一笑:“谁知他是真的还是假的。”我说,我敢保证是真的,如假包换。大家都大笑起来。谁能想到这样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一夜之间就破碎了。

与技术室的李来清平常打交道不多,我对他并不很熟,但1999年春节使我牢牢记住了这个人。那时总分社大楼正在装修,总分社在外面租了房子办公、做饭,春节时,把我们其他新闻单位的记者都请到租的房子聚餐。大家挤在一间不算大的房子里一边吃,一边表演节目,自愉自乐,节目真是丰富多采,什么男、女声独唱,男女二重唱,相声快板,说书讲笑话,模仿领袖人物讲话,朗诵欧洲古典影片中的情诗,节目是一个接一个,没有间歇,没有停顿。李来清那天晚上唱了两段拿手的京剧,还真是有点准专业的味道,博得大家一片掌声。有人告诉我,老李本来去年底就任期满了,但没有来人接,就一直干到现在。如果去年底就回去了,假如今年春节老李的夫人贾静玲(新华社印厂工作人员)来探亲,之后两人就一同回去,这个灾难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可是我们这些在外工作的人又有谁不服从工作需要,不听从组织安排呢?

中东总分社的记者包尔文已经被新华社任命为驻德黑兰的首席记者,不久就准备去赴任。谁能想到,这次夫人郑丽敏来探亲,竟成了她的不归之旅。

新华社社长田聪明和总编南振中给中东总分社发来的唁电说,三位罹难同志是新华社的好职工、好同志。

让我们永远记住她们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